产品哲学 用第一性原理思考产品
产品哲学-用第一性原理思考产品
晓杰老师先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出发,讲述了如何使用第一性原理做营销、做产品。然后告诉我们探讨第一性原理需要回归基本概念、原理、道德、人性、商业本质等方面,多问为什么,有探寻最底层问题的思维。最后,晓杰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去认识和学习第一性原理。
课程笔记摘录
用户分为5类:爱好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滞后者。在早期使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存在一个鸿沟,大多数企业都踩进沟里,要不成为小众产品,要不消失在这世间。
探寻第一性原理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有3个:被“不可能”吓跑、被经验蒙蔽、被欲望控制。
找空间5个方法:向高人请教、研究行业案例、研究行业历史、理性思考、头脑风暴。
Google和Apple的管理理念相冲突、韩都衣舍和OPPO的营销理念相冲突、小米和华为的品牌理念相冲突,这里每个企业都是成功的企业,那我们应该相信谁?我们应该探寻的是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多学无益”,我们学习要选择最精华的部分学习——第一性原理,学习后要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做法:归纳观点——工具化/公式化——多做习题。
人只有10%的行为受到意识的控制,而另外的90%的行为受到潜意识,我们无法察觉,但却影响至深。
教科书是能让小白从什么都不知道到入门的东西,他就是按照“概念-公式-方法-案例-习题”来指引我们知行合一。
晓杰书单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跨越鸿沟》摩尔
《象与骑象人》乔纳森·海特
《一万小时定律》张笑颜
《刻意练习》安德斯·艾利克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你听说过做产品的“第一性原理”吗?
我们在解决事情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去。当我们用第一性原理回归事物本质,做建模,进行工程化分解的时候,我们只要进行非常严密的思维推导,就可以得到这个事物背后的创新。
性原理这个词最近很火。为什么呢?
原因出自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马斯克在很多领域进行了非常多颠覆性的创新,所以很多人问过马斯克,你为什么能够做这么多的创新?他的解释是:“我是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这些问题的。”
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第一性原理的思考。
▌第一性原理,是在解决事情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去
第一性原理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每一个体系的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存在基本的命题和假设。
第一性原理还有另一个说法,叫演绎法。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正是通过演绎推理对事物判断,得到结论。
和第一性原理或者演绎法的概念相对的,是经验参数。经验参数是通过大量实验得到规律性的数据,它是归纳法。把经验参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就是所谓的“传统思维”。
传统思维和第一性原理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1.点状思维。很多人考虑一件事情,不是按照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去做本质的、原型的思考,而是进行点状的、脉冲式的思考。
2.经验主义。我们做任何事情,第一反应是去想过去的经验是什么,第二反应是去想别人的经验是什么。
在量子物理领域,也有存在第一性原理,它很接近于反映宇宙本质的原理。第一性原理计算不需要任何参数,只需要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常量,就可以计算出结构和性质。
把第一性原理运用到我们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就是我们在解决事情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去。我们可以给一件事情建立模型,通过科学、逻辑、严谨的方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创新。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性原理要怎么应用,一个是特斯拉的案例,另一个是蔡文胜抢注FM365.com的案例。
特斯拉电池成本和火箭发射成本如何做到降低十倍?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说,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去比较,别人做过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这样做的结果是,某个行业可以因此产生细小的迭代,却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
但马斯克不这样,他是运用第一性原理去解决公司在打造产品时遇到的问题的。
前些年,马斯克决定做特斯拉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电池的价格非常贵,一千瓦时要600美元。他咨询了很多专家和同行,得到的反馈是:因为电池技术没有发生本质上的革新,所以电池以后还是会这么贵,不会发生变化。
马斯克就在这个时候运用了从第一性原理去来思考这个事情。他问自己:电池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答案非常简单,电池是由铁汞镍和一些结合物组成的。马斯克预测,他最终可以把一千瓦时动力电池的成本降至80美元/kWh,几乎变成了之前价格的十分之一。
他回归事物本原,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就把这个问题给解掉了。
马斯克开的另外一家公司,叫SpaceX,这家公司主要制造可重复发射的火箭。马斯克希望,在我们有生之年,SpaceX能把人类带到火星。这家公司也把火箭的发射成本降低了90%。
那么,在马斯克运用第一性原理去做这些事情的背后,有没有一些共性呢?共同点有这几个:
1.人们乍听这个目标,都觉得不太可能实现。我第一次听说SpaceX想在我们有生之年把人类带到火星,像在听科幻小说,觉得它不可能实现。
2.传统经验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这个目标没有可实现的路径。你去问所谓的专家、权威,他们都会告诉你:这不可行,没有方法实现。
3.解决问题的方法优美而简单。就像马斯克解决电池的方法,大家一听都会觉得太简单了,简单到大家会认为“这是答案吗?”
这就是马斯克的思考方式。他运用第一性原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一层一层地剥开事物的本质,然后从本质出发,一层一层地往走。
美图董事长蔡文胜的第一桶金:成功抢注FM365.com
现在美图秀秀的董事长蔡文胜,早年是通过投资域名实现了他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他投资的域名,累计价值超过了一亿美金。
其中一个特别有名的案例,是蔡文胜在2003年成功抢注了FM365.com这个域名。这个案例也可以用第一性原理来分析。
FM365.com注册于1999年10月21日,它是联想花重金打造的门户。后来,联想准备放弃互联网业务,就忘了去给这个网站交费。当时,可能有10万个人在等着2003年10月21日,想在FM365.com域名过期这天把域名抢注下来。
在这件事上,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基本的调研。实际上,域名服务商不同,域名掉落的时间也不一样,FM365.com掉落的时间是70天之后。而那10万个人里面,只有1万人知道这个时间,所以他们淘汰了9万个竞争对手。
那么,即使等到70天之后,FM365.com又到底会在那一天的24小时中,具体哪个时间掉落呢?
当时,这个域名在美国的一个服务商手里,掉落的时间是美国时间中午12点,对应国内的凌晨三点。这个时间点又把9000人淘汰掉了,最后只剩下1000人和蔡文胜抢这个域名。
蔡文胜要怎么才能战胜999个对手呢?他想了非常多的办法。
第一步要做的,是填写信息。他在12点之前填好了所有的信息。
第二个动作,是租服务器。当时蔡文胜在厦门,他让技术人员查了一下网络路径,发现从厦门连到福州,再从福州连到上海,最后从上海连到美国,整个连接的路径非常长。他干脆跑到上海租了一台服务器,直接从上海连美国,优化了几秒钟。
那在域名掉落的时候,11点59分59秒,我要怎么比别人更快按下抢注的按键呢?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技术来解决。蔡文胜找到工程师做了一个外挂,这个外挂可以实现1秒钟点1000次(今天的抢票系统,最早是从蔡文胜做起的)。
他还是有一点担心,即使我比别人快,就一定能赢吗?当时是2003年,网速很慢,转换抢注时填写的100个字节的网站信息,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蔡文胜把信息全都简化了,填上了数字1,砍掉了三分之一或者是二分之一的字节数。
最终,蔡文胜从十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唯一一个把这个域名抢到手的人。
多年前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对蔡文胜特别佩服。我觉得他太聪明了,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技巧和方法去做事情?他做事情这么牛,有没有一些思维方式能够提炼出来,帮助我们解决别的问题?
直到我理解了第一性原理之后,我才发现,这件事其实是可以通过演绎法完整地推导出来的。
蔡文胜抢注FM365.com的模型推导
首先,我们可以对这个任务进行基本的定义,把“域名开放注册设计”定义为T0,“提交符合规范的完整信息”定义为T1。谁能让T1减T0的值最小,谁就可以抢到这个域名。99.9%的人连T0是什么时间都不知道,所以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从1000人里面脱颖而出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进行一个基本的模型建构,分析一下T0到T1中间包含了什么步骤:
第一步,信息的填写;
第二步,点击提交按纽;
第三步,请求提交到服务器。
如果能把T0到T1的时间缩到最短,就赢了。具体该怎么缩短呢?
先看第一步,我们能不能在T0之前把信息填完呢?这就是蔡文胜用的方法,他在12点之前把信息填完了。
第二步,有没有方法让我点击提交按纽的时间几乎缩短到0?蔡文胜的方法就是通过外挂,让按钮1秒钟点1000次,变成1次/1毫秒。
此外还有没有进一步的方法,把请求提交到服务器的时间变得更短?蔡文胜的解决方式,是去上海租一台服务器。甚至更狠一点,蔡文胜可以直接在美国租一台服务器,远程遥控。
他还把所有的信息都简化了,从100个字节变成50个字节,这样就又快了一点。他后来还想了一个别的方法,在做域名的时候直接找域名服务商要特殊的通道,通过直联的方法去加速。
通过特斯拉和蔡文胜抢注域名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学到的是,当我们用第一性原理回归事物本质,做建模,进行工程化分解的时候,我们只要进行非常严密的思维推导,就可以得到这个事物背后的创新,根本不需要有多聪明。
▌做营销,该怎么使用第一性原理?
今年年初,我给我们的市场负责人布置了一个任务:为暴风魔镜在2017年的整体营销做一个有效规划。
市场部门出的第一版,对市场有三点分析:第一,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小米为什么能做起来呢?核心是依靠移动互联网红利,但是这个红利现在没有了。第二,社交红利消失。杜蕾斯是依靠这个红利在微博写段子获利的,这个红利也消失了。第三,大部分用户对VR没有认知。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VR,什么是暴风魔镜。
最后的结论是,如果要做,需要大额费用。
市场部第二版的规划,找到了一些空间,给出了两点分析:第一,直播还有些红利。第二,今日头条还有些红利。
今日头条今年的确特别牛,日活也非常高,同时还在大量扶持第三方内容。所以,这一版的营销规划的结论是,通过病毒文章在头条传播,同时打造自己的VR网红。
第二版的问题在于,今天在微博上能做到杜蕾斯这样的营销有第二个吗?我认为没有。你怎么能保证,你写的段子和你写的病毒式文章就能写好呢?这个概率恐怕是万分之一。你请网红,你要怎么打造自己的网红呢?如果打造不出来,你去用别人网红的流量,有用吗?我觉得也没用。
后来,我决定自己去做。
我去想一些营销高手咨询,他们都给我出了很多新点子,但是我觉得我用不起来。因为这些方法对他们来说是合适的,他们有方法、有创意、有资源去做这样的事,但是我做不到。
我从来没有做过广告和营销,也不知道怎么传播。我就想,我能不能通过第一性原理的方法来思考?
这个建模非常简单。我们做营销的本质就是这样一件事,通过营销接触到我们的潜在用户,但是我们苦于没有触角。媒体平台在这个时候就变得很重要,我们的潜在用户在看媒体平台。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媒体平台买广告位,就可以帮助我们触达现在用户。
这实在是最最简单的模型。这应该是传播的第一性原理。
自问四个问题
通过这个模型,我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最原点的假设。接下来,我问了自己四个问题:我们的潜在用户是谁?他们使用什么媒体平台?他们被谁影响?我们如何搞定影响他们的人?
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潜在用户是谁?这个问题把市场部的人问懵了,他们答不出来,就去找销售要数据。最终统计的结果显示,我们的潜在用户有三个特点:18-35岁的年轻、80%偏男性、偏沿海城。这样的潜在用户,或者说这样的数据,对我们营销有什么本质帮助吗?我觉得没有,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找到了另外一个模型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模型是技术采用生命周期。
《跨越鸿沟》这本书里面讲到,科技刚诞生的时候要经过几个步骤的发。Step1:爱好者。当技术不是很成熟的时候,是大量的爱好者喜欢鼓捣。Step2:早期使用者。他们可能不一定那么懂技术,但可以率先采用这个技术,非常有远见地发现这样的技术很有效,很有价值。Step3:早期大众。Step4:晚期大众。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早期使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而爱好者和早期使用者的共同特征是:对价格不敏感。他们对产品的成熟度不敏感,只要技术够先进就行了。
但一旦到了早期大众的阶段,这些用户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更关注:你有什么实用价值?成熟吗?有社会服务吗?价格足够低吗?
很多技术,都是因为没有跨越这一鸿沟,最后成了小众产品。目前的VR,就是处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它已经征服了爱好者,也有大量的早期使用者。
这些早期使用者是谁呢?很多垂直领域的使用者,包括教育、医疗、房产、汽车、旅游等领域,这些领域都在大量使用VR。因为他们发现这样的体验可以大幅提升效率。比如,在医疗领域,过去很多学生没办法上手做实验,现在在VR里可以做到。
所以说,今天,我们的潜在用户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根本做不到第三类。如此,我们就搞明白了我们的用户是谁,是科技爱好者和早期使用者。他们会用垂直的VR平台媒体,会上发烧友论坛,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行业峰会。
最后的结论非常简单
如果这个模型成立,我的方法就会非常简单:只要通过这样的一些媒体精准影响到我的潜在用户,就能达到我的目的。
我得出了三条简单的结论。
第一,ToM模式,对媒体。我发现最大的空间是什么呢?是我们自己。目前,最大的VR媒体在微博上的粉丝都不超过1000个,而我们微博上的粉丝都超过10万了。所以,暴风魔镜的第一品牌就是第一媒体。
第二,ToC。跟小米的模式一样,让发烧友参与产品的改进,去征服发烧友。
第三,ToB,通过行业峰会影响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
怎么做呢?很简单。我让市场负责人去做线下活动,并在前段时间做了一次,发现真的特别有效。
有一个东北的关于VR的组织,组织了一个600多人的峰会。我们也去参加了,做了开场演讲。会后有很多媒体和分销商就过来问:你们产品这么好,我们能不能合作,做你的代理商。一场会议就解决了几百号人的影响力问题。而且,这些人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对行业有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算了一下数学题。科技爱好者和早期使用者,这样的用户不会超过1000万人。如果我们一年组织50场这样的活动,一场活动可以影响200人。而这些人是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影响1000人。这样,一年就可以影响到1000万人。
所以,像我这样的外行,完全不懂营销。从第一性原理去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可以不花一分钱,就精准影响到我想影响的人。
▌你应该如何用一套工具化的方法使用第一性原理?
我讲了很多的案例,大家会觉得好像是听故事,那么,是不是存在一套工具化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去使用第一性原理呢?我做了一些总结,它也是一个基本的思考框架。
第一步,建模。这就跟我们解一道数学题,做一个化学实验、物理研究是一模一样的——回归基本概念,回归基本原理,回归良知,回归人性,回归商业本质,多问为什么。
1.回归基本概念
什么是回归基本概念?我有一次听58的姚劲波做分享,58内部成立了一个事业部,各项目垂直化,由一个大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另外,58拆分了瓜子二手车和58到家。接着是收购、投资公司,在重点公司里面参股,还把自己的业务还给了别人。很多人听了会觉得有点蒙,说这个动作好像太多了,一会儿垂直化,一会儿拆,一会儿合,一会儿投,到底背后有没有什么核心逻辑呢?
后来我发现,其实只要搞懂两个核心概念就能彻底理解了。
第一个概念是跨边网络效益。58同城本质上是一个跨边的网络平台,有需求方,有供给方。普通消费者越多,商家越开心;商家越多,普通消费者越开心。这个网络效应跟淘宝是一样的。
第二个是平台效率。业务性质越相似,流程越接近,效率越高。58的大平台就是为了提升流程和效率。拆分瓜子二手车和58到家,也是因为这两个业务放在58的整个体系中效率太低,所以必须要拆分。
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回到基本概念去理解,就能明白某个事情为什么要那么做。
2.回归基本原理
马斯克之所以要做火箭,就是因为他2002年在度假的时候读了一本书,了解了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后来又读了很多书,把火箭基本上搞明白了。
我刚才讲的营销,也是回归事情最最基本的原理去理解,特别简单。
3.回归良知
我们做商业,做到后面很容易脱离良知。
前段时间,链家的老板左晖做了一段分享。除了完善链家过去的体系,他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让链家提供真房源。很多房产网站提供的都是假房源,因为这样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左晖在链家网站推出真房源之后,公司业绩连续三个月业绩持续下滑,跑了很多用户和经纪人,但他就觉得这件事是对的。
他始终在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房地产平台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链家的存在对行业而言有什么意义?我们有没有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三个月之后,当用户发现链家提供的房源虽然少,但都是真房源的时候,就开始不断地回头。这才成就了今天的左晖。
4.回归人性
古往今来,甚至是未来一百年,人性都不会发生变化,底层需求还是那些,贪吃、懒惰。所有的互联网产品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性的这些需求。
5.回归商业本质
利他的部分,是公司要为用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和体验,降低价格。利己的部分,是你必须赚到钱。
6.多问为什么
在用第一性原理进行建模的过程中,大家会碰到很多常见的问题,会被不可能束缚,被经验束缚,还有就是被欲望遮蔽双眼。人们没有真正地回归事物的本质,由着自己的欲望去做事情。
建模之后的第二步,要进行工程化分解。例如,我们要怎么把大象关进冰箱里?这里有三个步骤:打开门,把大象放进去,关上门。这三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
第三个步骤,就是在工程化分解之后找到提升的空间。这些可以优化的点可能非常非常多,你要抓大放小,还要做因果的逻辑推导。在这个时候,研究行业案例、分析行业历史、跨界思考、进行头脑风暴,都非常有效。
▌一个笨小孩的学习之路
很多人对学习这件事挺上瘾的,平时也会看很多的书和文章。我跟大家一样,也是一个学习爱好者。接下来我讲一讲我过去学习的经历。
从小我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学习成绩在班里排10名左右。我不觉得自己在智商上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是被父母逼着学习的。我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机,毕业之后当了五年的码农,做的是音频、视频底层的相关技术。
创业之后,我发现创业对人的要求太高了,要懂用户、产品、技术、营销、管理……这让我被迫学习了很多知识。
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历史、传记、商业等所有类型的书我都会看。每年,我至少读20本以上的书,多的时候会读30本、50本。我的这个习惯,是受我合伙人的影响。他特别喜欢看书,看完以后会跟我分享收获。
我还喜欢看财经节目,参加了很多创业培训班。每天,我好像都有知识积累和进步,以为自己正在变得越来越厉害,能力越来越强。直到我创业做暴风魔镜的时候,我才开始反思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首先,我是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的工作问题,并将之变成方法论和习惯呢?我觉得很少,可能不会超过5%。第二,我的工作因为我的学习改变了吗?好像没有。最后仔细反思,我学的这么多东西,好像对我的创业和工作没有实际帮助,这个结论让我非常非常失望。
我学新知识上了瘾,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幻想。我觉得我学到的门派、知识和经验之间是没有相融的。
举个营销的例子。韩都衣舍在互联网服装领域做得非常好,他们的观点在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营销。但是OPPO的老板说,无论时代怎么变,营销的本质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人性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第二,人们只愿意接受他想接受的信息。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查理·芒格的思考。他反对学一堆无用的知识。他认为,人类最本质的智慧都在我们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基础课程里面,比如博弈论、战略论、心理学、概率论、进化率等等。
他认为只要把这些基础理论学会了,做投资就会变得很简单。要坚决按照这些原则去做事情,多学习,多思考。创业也是一样的,你不要总是去盲目地做事情,而是要按照原则和理论去做事情,一旦做了就要坚决,这样你才能赢。
再举个例子。李叫兽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做了一家公司。李彦宏特别欣赏他,想让他去百度,他不答应,李彦宏就把他的公司买下来了。现在李叫兽成了百度最年轻的VP。
李叫兽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他坚信理论,知行合一。他对理论的应用已经到了有点变态的程度,有时候吃饭都会用决策论做决定。
在他还在大学里面的时候,有一次社团活动要编一个群发的短信。本来这个事特别简单,五分钟就能搞定。他说不行,我要用金字塔原理来编辑这个短信。金字塔原理讲究结论先行,进行自上而下的表述,这样做出来的信息传播最有效。
李叫兽同时也是一个战略高手。他做“李叫兽”这个微信公众号,就是站在战略论的角度,找到了自己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他特别擅长做总结,特别擅长知行合一,但是好像没有人认可他。他去面试,面了很多家公司,别人都说你学的东西太虚了,没有用。他说我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写文章,用营销理论分析案例。“李叫兽”的文章非常非常精彩,那个公众号做了不到两年,就成了这个领域非常牛的大号,最终引起了李彦宏的关注。
为什么你学习了那么知识,却没有用?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后来却发现没有用呢?这是因为你的知识转化率低。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没有理解、缺少经历、对知识的重视度不够。但我认为,原因可能是人们缺少经历。
再跟大家讲另外一个理论,叫“象与骑象人”。几乎所有的人在研究心理学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理性动物,事实上当你真正仔细去分析,会发现其实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都非常像一个人骑在大象上。
骑象人是意识,大象是潜意识。我们天真地认为是意识在控制我们,但其实不是。我们90%的言行是依靠潜意识的,10%是依靠意识。当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学习是无效的。
从一万小时定律到刻意练习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基础理论很重要,但是我们要如何练习呢?
《异类》这本书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受到了很多人推崇,但是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悖论。很多人从小开始学象棋,下了一辈子还是臭棋篓子;很多人踢了一辈子足球,还是不行。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刻意练习。过去坚信一万小时定律的人,可以试着把这个方法升级一下,变成刻意练习。比如,看教科书,做教科书里面的练习。
当我研究教科书的时候,我发现教科书其实特别牛。哪怕你很笨,过去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教科书至少能让你学会基本的方法。
教科书里面包含了基本概念和公式。它不但告诉你方法,还告诉你案例和解题步骤。最后还要做习题。这种设计模式能让一个资质很一般的人在某个点上进行刻意练习,学会高深复杂的东西。
那么,非教科书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大家学不会?
比如《从0到1》,里面讲了很多的概念,“垄断”、“指数级发展”等等,但是这本书里面没有公式、方法、习题。大部分非教科书是讲概念和案例,大家看的时候会觉得很high。但是书一合上,概念和案例全都不记得了,方法也不知道。
我总结出来的方法是这样的:我们今后看书,要把核心思想归纳出来,之后再进行工具化。大家知道为什么西方的管理特别牛吗?原因就在于他们做到了工具化。在全球范围内开麦当劳不需要有多高的智商,它有标准流程,一二三,任何人都可以操作。这就是工具化。
我还总结了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是要学少数的“绝对真理”。
一定存在少数的绝对真理,这些真理在你有生之年跨领域去用,都是绝对有用的。这些“绝对真理”是跨时间的,今天是对的,今后还是对的。“绝对真理”的第二个特点是普世性、跨领域性,在任何行业都能成立。我推荐大家看《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收录了查理·芒格过去20年来主要的公开演讲,讲的核心都是“绝对真理”。
第二,每天要进行刻意练习。
你在生活中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做刻意练习。《道德经》里有一段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有坚信理论,刻意练习,勤而行之,一个人就会变成上士。
互动问答
1.刚才老师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提到了链家变革的回归,房产公司为了吸引流量做了很多假房源,但链家选择了回归良知,出真房源。暴风魔镜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对于做企业的人,面对类似的事情,要怎么权衡和回归良知,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建议呢?
老师: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我们的确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好像是被迫去做一些选择。对这个问题,我去年的感觉很明显。
去年VR资本特别火热,那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杂念的。我的杂念来自于是否应该让公司半年的估值快速增长?别人认为我创过一次业,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是不是就会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所谓的良知,还是要回归到你应该长期坚信什么?前一段时间,我听OPPO老板分享。他说OPPO从来不去考虑市场份额,从来不去思考公司的估值,只问一件事:什么是对的?他这个话还挺符合第一性原理的。你要明白,对你的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坚持去做。
网盘下载地址:
页:
[1]